首頁 > 知識寶典 > HRD專欄 > 人才發展 >
  HRD專欄
 
Learning Technology的熱潮,加上Hype Cycle冷靜的評估,淬鍊精臻
2017/05/24, 15:10 台北時間
育碁楊中旗總經理(George
)

在ATD ICE的主題中,因育碁長期專注於eHRD/LMS的應用領域,並期許能提供給華人企業最佳的eHRD/LMS Solution,所以特別重視Learning Technology的Track。但提到Technology,除了創新應用的思維外,我也不會一廂情願的往科技的熱潮鑽;因為錯誤時機的投資與推廣引導,是一個燒錢與時間浪費,甚至可能引發讓公司與自己聲譽受損的熱情昏頭症。

Gartner Group 1995年開始啟用的Hype Cycle即是一個很好的提醒,且過往的網路泡沫,以及諸多的科技先賢先烈則是最佳的警示!Hype Cycle (技術成熟度曲線:企業用來評估新科技的可見度,利用時間軸與市面上的可見度、媒體曝光度,決定要不要採用新科技的一種工具) (註:wikipedia英文版資訊) 我們現今所面對的科技與創新機會,到底現階段是在哪個階段,說實在的是我比較關心的關鍵,真的比此科技與創新多夯還重要。

Hype Cycle(資料來源:Wikipedia)
技術成熟度曲線示意圖 (資料來源:Wikipedia)

美國真的是一個尋找資料與知識的好地方,矛與盾都一起生產製造與提供,鼓吹了科技; 也同時評鑑科技…。今年我在Web CourseWorks的官網中找到由Dr. ANDY HICKEN在2017/1/3公開分享的2017 ELEARNING PREDICTIONS: UPDATED HYPE CURVE文章,這是一篇特別針對eLearning Hype Cycle評價的參考資料。

2017 eLearning Predections Hype Curve
(資料來源:Web CourseWorks)

根據文章中"2017 eLearning predictions Hype Curve"圖例,我們看到了分析評論者,慶祝了Mobile Learning終於走過了16年的艱苦爬坡段,穩穩地進入了實質生產的高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我在Orlando的ATD 2001 ICE大會中記憶仍清楚,Mobile Learning當年是Learning的10大趨勢,有圖有真相,2001年ATD同行者陳俊宇所拍照的卡車圖裝”WOW MOBILE”(參下圖),在ATD ICE年會的展覽中真刀實槍上演…,這也印證了分析文章中所說的,"回顧來時路中,舊時代的Mobile Learning火車災難般的殘骸,慘然一笑置之的相近情景。"


圖:那年的Mobile-Learning是一台40呎貨櫃裏面裝PC,現今想來不免好笑, 但如果沒有這些創意、夢想與嘗試,又怎麼會有今日的百花爭鳴、iPhone/iPad, iOS/Android and APP呢?

因此,1萬小時培養的領域知識,10年才能成為領域專家!透過長時間的回顧與檢視對照,再審視現在的發展,即使是熱潮紛擾,對科技的應用也就能更冷靜、更有智慧的進行選擇與投入。

今年ATD ICE開場的The Rapid Evolution of MicroLearning (如Wally這兩年積極分享),就是植基在Mobile Learning已經站上實質生產的高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所帶來的衍生風采與快速演進收割應用(趨勢這種東西,賭對的跟賭錯的,都會令人十分激動啊… )。


圖:ATD 2017 ICE開場

但若只是嘆息,是不會有成就的。關鍵在於如何從諸多的最新應用與科技趨勢資訊中,找到可以真實應用的模式與做法。Dr. Reza Sisakhti 曾與我在花蓮同遊過程中,與我分享 Productivity與Effectiveness這兩個詞的重要 – always in his mind, and then also in my mind. Reza 甚至將公司取名為 Productivity Dynamics ( 真是念茲在茲 ),而且在他其中一場重要workshop的主題,就是以“Measurement of Effectiveness and Biz Impact”為題。 ( 所以與Hype Cycle 相契合的,創新科技的可用性檢視與最佳結果是Productivities )。

帶著檢視創新科技productivity的原則與認知出發,我們要在這場ATD Learning Technology Track 的諸多創新科技素材中“掏金”,是比較不擔心會迷失的。育碁也要小心翼翼的將育碁的產品研發資源投入在精選的主題上,期望自己能開花,更期望能協助採用我們產品服務的企業客戶們開花結果( Effectiveness & Productivity )。

而從渾身是勁( Passion )的Wally在美國ATD認真上課取經中,其所積極分享的直播影片與紀錄,讓我們再次看到台灣知識工作者可貴的特質:積極、開放、學習分享…,我摘錄Wally集結ATD ICE現場這兩天學習分享的直播重點如下:

  1. Mobile Learning > Micro Learning > Micro Performance Support ( not only Micro content )
    *George註:這也是育碁行動版系統在5年多前即取名為「a+MPS (Mobile Performance Support)行動績效支援系統」,而非僅以Mobile Learning命名的原因所在。
  2. 學習主題的策展(人) : 5種策展型態a.聚集者b.過濾選擇者c.詮釋提升/拔高d.混搭整合e.時間序列歷程檢視
    *George註:若將這幾天育碁官網的”ATD ICE 隔空學習”專欄當做一個學習主題策展,您覺得此隔空學習主題策展,涵蓋上述幾種型態要素? )。
  3. 課程說書人 : 更靈活生動的將Design與Presentation做更具體有效的展現,以motivate學習者的engagement. ( 課程、故事化?廣告化?)
  4. Learning Producer : 提醒課程設計與製作者,在定位與品質上,需要向上提升,以較高的課程品質,扮演學習型態與模式變革的促動者之一。
  5. Gamification...
  6. 末了。Wally也分享了參加ATD ICE多年的感受與觀察:"ATD ICE場域像是一個學習科技與新應用模式勸進的共犯結構"。
    *George註:我多年前相近的觀察與感受是“ ATD ICE像是一個學習創新實驗與應用模式推廣的佈道大會,很高比例的參加者像是虔誠的信徒,要共赴New Era“;這是透過現場參與才容易感受到的氛圍;以下的eLearning Hype Cycle,將冷靜與理性的詮釋著創新學習科技的應用,要如何透過成功的大量運用,以及成功的新商業模式轉換,與被廣泛接受成為運行架構,才算畢竟其功,才有機會達到實質生產的高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因此,若您站在ATD ICE的展覽場,聽不同講者賣力演出的場次,您就會像是看到一群“鮭魚”壯觀的奮力回游,想要游到那學習的基本面“學習成效 “與“事業貢獻“的積極。

【Wally FB直播 】(直接點選以下圖片即可連結至直播影片分享

5/23(二) FB直播
歡迎6/15(四)前來參加Wally ATD ICE 返國的首場分享會,研討會中天下創新學院與我們也將發表新產品,看我們a+HRD\MPS 6.3在Mobile Learning, Mobile Performance Support端出來的花,容我們於研討會中為您們詮釋可以結出來的果。

PS:我學習的反芻,先以Dr. Andy Hicken, in Web CourseWorks 的這篇2017 eLearning predictions Hype Curve分析報告內容(建議您閱讀hyperlink的原文),做簡易摘要如下,供想要擁抱科技變革的您,做為評估實用的參考。

  1. 科技誕生的促動期(Technology Trigger)
    通常得再發展超過5年,甚至10年以上才有機會具備實質生產力,我想您大概不會這麼早有興趣應用…(太夯的主題,也正好拿來過濾一下,例如:AI, ML, VR… 都被冷靜的專業分析者歸在這一類)。
    • AI與Machine Learning學習市場的應用會落後於消費性市場的應用約4-8年。分析者建議可以先觀察Google/Microsoft/Amazon/IBM… big player玩得怎麼樣,有甚麼好東西出來,再說…。
    • IMS Caliper:這是比較新穎先進的標準,美國因為是標準的制定者,領先者也是獲益者,會有不少pilots藉由大會做展現與推廣。我們大概就是等著看是否成真成局?美國目前的看法,是教育出版相關市場比較可能早期Pilot應用成功,育碁屬於企業市場的經營者,將暫不follow.
    • Internet-enabled Physical Simulators:醫療訓練相關應用,大部分還在Pilot階段,也牽涉到標準。
    • EHR-Integrate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EHR (是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systems),請勿誤解為eHR!也是美國跟醫療、診斷復健、支付與法案相關的主題應用,非城(專業領域)勿入。
    • Virtual Reality in eLearning:文章中對比舉例,曾列在eLearning 2.0之一的2nd life,是相近的。(2007年我認為eLearning 2.0 不ready,力抗熱潮;回顧近10年的應用與發展,證明當初我的選擇是對的,育碁將研發資源投入到其他更有productivity的主題與應用是對的 ) ,VR此時還是被認為適用於娛樂產業的應用,非學習產業的應用;但長期來說,VR仍是相當strong、有潛力的應用領域。所以文中也將VR歸類於企業eLearning 中的“ future thing “。( 現在若有廠商跟您力推VR在企業eLearning的應用, 且建議您在短期內買單,您真的要注意一下其判斷力、專業度與誠信。)

  2. 過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多數仍需要等5年以上才有機會具備實質生產力的應用,僅少部分或可快速竄升,而在2-5年內有機會 ( vendor side長期投資準備或許可以考慮,但user side建議一樣再等等 )
    • Subscription Learning :也可以算是一種eLearning 的new biz model, MOOCs 的獲利機會與成功發展與否,可能也跟這個有關。將MOOCs過往太大的學習歷程與主題,以及學習訓練屬於高風險類型的練習驗證,透過切分成小塊的學習,再佐以即時評量回饋機制,或許會帶來學習產業商業模式與服務運作模式的改變與成功。育碁是一個平台提供者,不算是內容與服務的提供者,所以我會拉板凳來繼續看。但會推薦策略合作夥伴,如:天下創新學院關注此主題,並與大家分享相關資訊。(註 : Wally現場直擊直播內容中強調的MicroLearning與Micro Support新趨勢,即與此相呼應。)
    • Data Visualization in eLearning :結合BI 與資料透過圖形化的顯示,基本上看起來是一個好的發展與資訊化延伸應用;但發展的可用性被過度期待了,也過度吹捧了。“ remember that the trick with computers is always garbage-in, garbage-out “ 電腦的運算與展現,若沒有完整與足夠的資料,以及好的分析模型與架構,僅是硬要將系統中有限的資料,借助簡易的統計分析與圖形展現,就要去告知資訊取用者說這是“決策分析”或 “系統篩選判斷建議”這是讓BI進入一個“ garbage-in  garbage-out“的陷阱。(這也是為何育碁在系統上,常僅會做好資料呈現的圖形化( 有資訊儀錶板 ),建議作為主管與使用者應用分析的輔佐;但不會去迎合說,客戶採用系統後,我們系統中所提供的資料,足夠或可以去達到所謂的人才庫與接班人遴選盤點建議的原因所在。)

  3. 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能夠撐到現在且還存在這個谷底的已經不多,通常是很多錢($$)與共同心力所堆疊出來的元氣,才能在這個類似岩漿的高溫中不被融化;且還有能見度與機會(這裡可能有最多的淚水與眷戀)。很不幸的,多數陷身在此階段的科技(應該稱為資深的創新科技),仍需要等5年以上才有機會具備實質生產力的應用,先爬到下一個enlightenment的階段,不要持續被泡沫汙名化,可能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期待。
    • Gamification:學習者排行榜與領先群( leaderboard ),學習量的競爭比較;企業內的遊戲學習( K12的寓教於樂可能還不錯;但職場訓練可能需要再直接一點)、紅利積點… 都是歸類於此。分析者評論gamification的機會是很容易啟用,問題是也很容易誤用。不小心就把一些質量不佳的課程,透過競爭比較與獎勵炒熱成為學員的過度學習與應用。所以Gamification還是要回歸基本面-先確認組織已經有"高品質的學習內容與設計",再適度運用便利的Gamification設計工具加持,推廣才得宜。(這裡,我會先看Gamification的設計工具是否已普及應用了,後續才會看企業LMS在Gamification的功能設計)。

    • xAPI:談到SCORM,那是一個在hype cycle中很漫長的旅程,我在2001 ATD ICE 現場見識到佈道大會般的熱潮( 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 ),我當時也是二話不說,投入資源全力擁抱,買到了一張LMS/HRD的參賽權。所以不能說我沒有收穫,而且2000年前後,當時就是一個集體做夢的時代,當時沒有hype cycle模式的指點,我承認我完全沒有覺醒的能力。

      分析者看到的是,xAPI無法大量被廣泛運用的困境(有如受到”一直困在永恆的谷底中” 的詛咒般 ) ,陳義過高?架構太大?要應用太複雜?野心過大?但也是因此吸引著我們曾經十多年、這麼多資源的投入,以及仍有不少的pilot參與推廣。( mp4與HTML 5相對而言,就在揮別SCORM,跨瀏覽器、跨載具跨平台,在Mobile Learning與Micro Learning中,輕步快速向前行。育碁在a+LMS 5.4之後以及全面的在a+LMS 6.x在同時持續支援SCORM之外,也都全面支援mp4, HTML5…,引導客戶走向Mobile Learning/Micro Learning Compatible & ready的軌道上。)( 育碁維護合約中的客戶,約85% 已經都升級到 5.4 以後的版本了 )

  4. 穩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有點像爬黑色奇萊大山,沒想到會遇到大風雪的摧殘與試煉,能量與能力支持著,沒有成為山難的一份子,已經走到可以看到松雪樓的山徑上,有種看到可能活過來的可能與振奮。但productivity的標準仍在哪裡,要繼續前行才算成功!有時候這段路仍須要走2年以上。
    • MOOCs:分析者說2016年還把 MOOCs 放在泡沫化的底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今年很高興看到MOOCs告別谷底,微學分(微學程/微學位“nanodegrees”)分眾經營與服務,可收費…等Biz Model的成功,以滿足不同的學習對象與學習目標的需求,成功的整合在教育系統的龐大資源與架構下,成為一個重要部分;而非定位於想要取代原有的課程學分與學程。MOOCs也因Nano( Micro ), Diverse, Integrate…而浴火重生。(遙想10年前,我的一個長輩善意的提醒我注意MOOCs,5年前國內最被尊敬的企業也積極於這方面的企業內應用評估而找我討論交流… ;今日終於有機會看到MOOCs即將修成正果。)
  5. 實質生產的高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跟拿到博士學位一樣的挑戰 (不是花4年那種,是即使有跳級,整整也要念近20年書的這種!),揮別海市蜃樓,終於抵達了沙漠中的綠洲之城,終於真正成為科技文明的貢獻者,融入人類科技應用文明史中的一頁,然後準備光榮地消失在這個hype cycle雷達中。
    • Mobile Learning: 2001年ATD中卡車"mobile learning"照片的回顧與笑話,證明了近20年的發展路,這條絲路曾經有PDA (2004年,我在ATD ICE 看到 Xerox 分享應用PDA 訓練支援,前線影印機維修服務人員做performance support 的個案);Podcasting (2007年,順著iPod的一時盛行,我再次在ATC ICE 展場中親炙屬於那個時代的熱潮… );不同版本的smart phone讓不同Mobile Learning皆成露水或泡影;APP萬箭齊發也是一種過熱的徵象;Flash就在Mobile device上趴下了(好多擁有眾多Flash 課程的vendor 都好痛…)…的遺跡。最終能回歸多元網路應用的支援模式,才是成就Mobile Learning抵達終點的多重助力。(所以育碁a+MPS 6.x選擇了APP based 與 Browser Based雙支援模式,發展行動支援/行動學習/Micro Learning/Micro support,也在2014年,跟來得正是時候的天下創新學院(晚進的優質內容提供業者,其行動版學習內容就是全面採用Browser Based的HTML 5, mp4格式,支援跨平台、跨瀏覽器、跨裝置,提供高品質精緻的精簡課程,完全符合行動學習與微學習的應用趨勢),一起攜手為台灣的企業應用,提供扎扎實實的整合性產品與服務。

回顧Mobile Learning 踩著Hype Cycle 的model與路徑曲線,榮耀的登上技術成熟度曲線終點(Plateau of Productivity);同時間回顧著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投注,白了少年頭,但可以很有意思 – 如果對您有啟示與幫助的話!

我是"橋至"在台北,"瓦力" 也即將再次在亞特蘭大ATD ICE 於FB 與Wechat 上直播分享。

謝謝您看到文末參與這個"ATD ICE 取經與隔空學習"的學習策展。

 

後記 :
Web CourseWorks的Dr. Andy Hicken除了這篇2017 ELEARNING PREDICTIONS: UPDATED HYPE CURVE 。2016年也有一篇2016 ELEARNING HYPE CURVE PREDICTIONS 。因擔心走得比較慢的台灣企業應用者,忘了Blended Learning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僅就2016年仍在Hype Cycle 雷達上的Blended Learning做點補充介紹。Blended Learning在2016年已達到實質生產的高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真正成為科技文明的貢獻者,因此其已消失在2017 hype cycle的雷達中、正式功成身退。

2016 eLearning Predections Hype Curve
(資料來源:Web CourseWorks)

 

  • Blended Learning: Dr. Hicken文中提到他們大部分的企業客戶,都已經導入混成學習 Blended Learning。大部分的課堂面授課程(已經用flipped翻轉來形容)前,都會有on-line的一些學習相關任務( pre-works)要先執行(可能是面授課前先看線上的課程( eLearning)或教材 (Micro contents),可能有些是課前的評量(考試、評量…也屬於Micro Support的一部分 ),當然接續也包括了課程中平行與面授課程後的活動與評量 (考試、討論區、補充素材、及時會談、工作應用的檢核與應用報告… ),這些都是依訓練的目標與學習成效需求而設計。

    而一般的LMS也都具備這樣的功能,如:育碁從a+LMS 3.x 即具備完整且多元的線上教室功能,可彈性依需設定所需功能,且可分權管理課前、課中、課後的各種關聯活動( Micro Support ),新一代的6.x更結合樣板( Template)設計,以協助訓練規劃與執行者加速落實組織的制度與訓練SOP,提升靈活應用度。
 
 

【近期活動】